该文转发自生命时报原创
职场中,相当一部分人有跟林凯类似的表现,他们被称为“职场迷茫族”。出于种种原因,他们逐渐变得懈怠、迷茫:
• 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知还能做什么;
• 经常换工作,却感觉没一个合适的;
• 知道自己在混日子,却始终难以振奋;
• 还有人找不到成就感,甚至出现自我否定的悲观情绪;
……
常问自己三个问题
造成迷茫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公司的激励机制有缺陷、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职业倦怠、工作重复乏味、职业规划不明确、个人缺乏决断力等。其实,在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职场迷茫状态,这并不可怕。人生就是要在一个个迷茫后认清自己,重新确定方向。
李开复曾说:一个人活着,一定要常问自己3个问题:
❶ 我希望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❷ 做什么工作最让我快乐?
❸ 怎样做才能有更大的影响力?
如果你正处在迷茫期,首先要告诫自己,不要死盯着眼前的路,要看着远方不断调整方向;其次,一定要把工作当学习,只要你每天都在学习成长,那你未来的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再次,时常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问问自己还有什么没想到、没做到、没做好,找出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并让自己行动起来,改变当前的工作状态;最后,寻求资深同行、职业咨询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职场人必备六大思维
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我们会和各种问题“正面交锋”。想自如应对不同的“坎儿”,这6种“过来人”的职场思维很重要:
结果导向
别只是看起来很忙
一个人在企业的作用,是创造价值。职场上,不管你多优秀、多努力,如果没有任何产出也没任何贡献,那么你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有一句话说:“无须刻意经营人脉,当你能够为别人提供价值时,自然就会拥有人脉。”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得出成绩,这要求我们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完美,并保证产出。另外,不要用“我很努力了”“我很忙”为自己的忙而无果找借口。
管理者心态
站得高一点,看的远一点
“我只是个文员”“我只是个设计师”“我只是个销售”……当你用小职员的眼光看待自己,你所做的工作就必然达不到最好。
正确的方式是,站在更高的层次,用管理者的眼光看待自己,试图理解上级的期望和意图,问问自己:他让我做这件事想达到什么目标?这样,你才会了解大局,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以此来指导工作并做到领导心中的“最好”。
执行力名片
不许诺“空头支票”
很多人热衷于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今天一个点子,明天一个创意。这固然是好事,但若光说不练,这些想法一点价值也没有。
谁会去信任和重用一个只说不做的人呢?职场中,执行力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业务能力和潜力。
抓大放小
“吃掉”最大价值是第一要务
有的人忙得焦头烂额,还因没有成绩被领导忽略或批评;有的人只做了一两件事,却一鸣惊人,让领导、同事赞不绝口。关键在于是否找到了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内容。很多人更愿意在一些简单的事情上花时间,而回避复杂、重要的事,给人留下“他很勤奋,可好像什么也没干”的印象。
量化工作
小步慢跑,持续进步
1911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他在行进过程中,坚持“20英里法则”,即不管天气好坏,探险队每日行程保持在20英里左右。靠着这样的速度,他们成功到达了南极。而他的竞争对手就很“随性”,天气好就暴走四五十英里,天气不好就寸步不行,最后全队覆没。工作不能看心情,小步慢跑,持续进步,长此以往自会成功。
用数据说话
别只是看起来很忙
虽然数据不能代表一切,但相比主观感觉,数据更有说服力,也更能体现成熟职场人的客观精神。学会寻找数据、分析数据和呈现数据,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会让我们更容易获得支持和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