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粮食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作物。其产量多寡,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如果玉米种植量被削减了,如何生产更多粮食,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根据中华粮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我国玉米的需求量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2-2013年,我国玉米国内消费量为3876亿斤;2013-2014年度,国内玉米消费量为3888亿斤;2014-2015年度,我国玉米国内消费量为4001亿斤。
与玉米消费量稳步提升的,还有我国玉米的产量。从2012年-2014年,我国玉米的产量从4205亿斤增长至4246亿斤。不过,我国过去几年玉米产量的增加并非是依靠技术提升而来。
根据生意社的数据,近十年来国内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增加,2009年全国玉米面积跨过4.5亿亩,2014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5.56亿亩,2015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将继续稳定略增。
与种植面积增加相对应的是,我国玉米每亩产量的停滞不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那么,玉米的产量停滞不前,我们如何达到生产更多粮食的目标,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以2011年为例,我国玉米平均亩产为383.2公斤,远远低于美国亩产的600多公斤,仅位列世界第21位。
此外,有数据显示,玉米单穗一般重130-150克,玉米要想高产,必须保证每亩种植足够的密度并收货足够的穗数。在上世纪30-40年代,中美两国玉米种植密度差距并不大。当时,美国每亩种植2000-2200株,而中国为1700-2000株,二者相差约15%;而到了上世界90年代,美国每亩种植玉米达4000-6000株,而中国仅为2800到3300株,差距扩大达30-45%。到本世纪,即便中国每亩玉米种植量已攀升至2800-4000株,而美国已达到5000-8000株。
也就是说,在玉米密植技术上,目前的中国仅相当于美国上世界90年代的水平。
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那么我们广袤的土地是否能继续支撑目前玉米的种植方式;是否还有资源继续靠类似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去增加玉米产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根据中国新闻网消息,去年两会时,全国人大会议的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表示,中国实际拥有耕地数量并未增加。未来仍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和粮食底线。
这也意味着,未来要想增加玉米的种植面积,必须要舍弃其他的粮食和经济类作物,但是如何生产更多的粮食呢。
但是,今年6月28日,农业部在吉林长春召开东北四省区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分析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形势,研究提出明年种植结构调整,特别是优化玉米种植结构的具体意见。这也意味着,明年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东北四省区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未来,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背景下,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或不会增加,还有缩减的可能。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则表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总的考虑是:在方向上,实现“三个转变”:就是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由上可以看出,在玉米需求量稳步提升的今天,继续靠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来满足需求,无论从土地条件还是政策条件来看,都已不再适合。正如农业部所提出的要求,我国玉米种植亟需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而技术创新,依靠用种良种化来提升玉米产量,显然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育种的大方向就是要满足生产的需求,生产更多粮食,引领生产的发展,总的育种目标当然是“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易制种”,特别是要选育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且具有较大增产潜力、低风险、耐密稳产型品种。“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玉米育种应根据我国不同玉米生态区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特点,以耐密植为核心,不断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抗性、稳产性和广适性。”
由此看来,株型紧凑和抗倒伏,适宜籽粒直收、密植、抗逆性的玉米新品种将成为我国未来玉米种植从拼资源消耗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不二法门,有望成为未来玉米育种的主要方向,这些新的育种方向,有利于增加玉米的产量,生产更多粮食。
|